*本文章由Deepseek辅助创作
正文
1. 一个抖音老用户的顿悟:0.1秒的点赞如何划分“人群”
2018年,当我第一次在抖音双击屏幕给一只橘猫点赞时,我并不知道这个动作会成为算法囚禁我的第一把钥匙。
- 点赞的“暴力归类”:连续点赞三次考研视频,首页立刻堆满“30天逆袭上岸攻略”;长按屏幕选择“不感兴趣”,算法便默契地删除了整个知识分区。
- 沉默也是数据:即使不点赞,你在一支视频前停留的5秒、一次下意识皱眉、甚至深夜下滑屏幕的疲惫速度,都在告诉AI“你是谁”。
算法的本质是驯化——你以为在挑选内容,实则是用行为教会AI如何驯服自己。
2. AI交互升级:从“被动观察”到“主动拷问”
如果说抖音的算法像躲在暗处的观察者,那么ChatGPT类AI则化身为拿着问卷的审讯官:
- 提问即暴露:
当你问“iPhone小组件如何设置”时,AI不仅标记你为苹果用户,还会从提问时间(凌晨1点→熬夜党)、语气急迫度(3个感叹号→冲动型消费者)中挖掘潜在标签。 - 追问即供养:
若继续追问“预算5000元推荐机型”,AI将关联你的搜索历史(浏览过耳机评测→科技爱好者)、地理位置(北京三里屯→高消费区域),最终推送广告时精准匹配“分24期免息”的电商链接。
用户与AI的每一句对话,都在为广告主绘制一张更清晰的“人格解剖图”。
3. AI眼镜的终极围猎:当广告成为呼吸般的本能
AI眼镜的爆火,彻底撕碎了数字与物理世界的边界。这种“人体增强型设备”正将广告价值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:
- 数据维度核爆:
- 视线停留3秒的奶茶店招牌 → 触发“第二杯半价”AR弹窗
- 语音闲聊时提到“想减肥” → 次日路过健身房,眼镜自动显示“私教体验课抵用券”
- 瞳孔在奢侈品橱窗前的轻微放大 → 标记为“虚荣心敏感用户”,推送分期付款广告
- 广告的生理性操控:
某款眼镜已能通过监测血糖波动,在用户低血糖时优先推送巧克力广告;当它发现你在相亲场合心率飙升,会适时弹出男士香水折扣码。
你的眼球转动、声带震颤、皮肤温度,都成了广告定价的筹码。
4. 我们正在喂养怎样的怪物?
回看从抖音到AI眼镜的演进,一个毛骨悚然的真相浮现:
- 2018年的我们:以为点赞只是在娱乐,实则训练了算法的“兴趣囚笼”
- 2023年的我们:以为提问AI是在求知,实则完善了广告主的“人格数据库”
- 未来的我们:戴上AI眼镜的瞬间,就已签下“器官级数据卖身契”
更可怕的是,这种喂养正在自我加速:
- 高频使用成瘾:AI眼镜的即时翻译、AR导航太好用,你不得不24小时佩戴
- 反抗成为养料:当你试图屏蔽广告,AI会记录你的操作时长、手指颤抖频率,进而判断你是“顽固抵抗型”还是“易妥协型”,下一波推送将换上更难以察觉的软性植入
正如《黑镜》中“方舟天使”的寓言:我们亲手打造的“便利”,终将成为囚禁自我的完美监狱。
结尾:一场事关人性的定价权战争
当广告主通过AI给我们的注意力明码标价时,或许该问一个更根本的问题:
- 如果连“深夜突然想吃炸鸡”的冲动都来自AI对过往数据的推算,人类的情感和欲望还剩多少真实性?
- 当AI眼镜比我们自己更早预测到“想辞职”的念头,并推送猎头广告时,自由意志是否早已成了过时的神话?
技术的终点不该是让所有人活成广告模型中的“最佳消费者”——除非我们甘愿将灵魂上架,供算法称斤拍卖。